English

情系下一代

——辽宁省葫芦岛市关心下一代工作纪事
2000-12-17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苗家生 通讯员 王俊萍 我有话说

在辽宁省葫芦岛市,活跃着一支以老干部老工人为骨干的关心下一代工作队伍,他们不辞辛劳,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办了大量的好事。记者日前从一份材料中看到这样的记载:近几年来,葫芦岛市各级“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”(以下简称“关工委”)通过老同志做工作,筹集助学资金300余万元,帮助3682名辍学的学生重返校园,为1533名待业青年找到就业和致富门路,500余名失足青年经过他们帮助悔过自新。此外,各级“关工委”组织还协助教育部门建立了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。在这些数字的背后,有许许多多关于他们呕心沥血为关心下一代事业操劳的感人故事。

近几年来,葫芦岛市属各县、乡、村、学校、大型企业以及与青少年工作关系密切的市直部门,陆续建立了关心下一代组织,全市已有“关工委”组织3151个,工作搞得有声有色。这些成绩凝聚了年近七旬的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泽民的心血。王泽民1996年退休后,有不少单位高薪聘请他当顾问,都被他婉言谢绝,他要为关心下一代事业发挥余热。为建立基层“关工委”组织,他不顾年事已高,深入机关、企业、学校和街道,帮助基层把“关工委”组织建立起来。连山区原来没有“关工委”组织,王泽民一次次来到这个区,和区领导研究如何把关心下一代工作开展起来。现在,这个区已建立“关工委”48个,工作小组613个,配备了一批身体好、事业心强的干部。到1998年底,葫芦岛市城区街道、居委会和农村乡、村的“关工委”、“关工小组”全部建立并开展活动,关心下一代工作从上到下形成网络。由于王泽民为葫芦岛市关心下一代工作所做的贡献,今年,他被授予全国关心下一代优秀工作者荣誉称号。

葫芦岛锌厂退休工人孙振启,对关心下一代工作有着火一般的热情。他经常说,我虽然人老了,但腿脚还挪得动,只要是孩子们的事,我一定尽我所能把它办好。孙振启靠微薄的退休金维持生活,日子过得并不宽裕,但是他遇到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孩子,总是一次次伸出援助之手。有个叫王久丽的女学生,家境困难,考上高中却交不起学费,面临失学的危机。孙振启了解情况后,赶到王久丽家,给她送去1000元。三年后,王久丽考上大学,又因家里经济拮据难以踏进大学校门,孙振启再一次来到王久丽的家乡,找到乡领导。乡领导被老人关心下一代的精神所感动,纷纷捐款为王久丽解决了学费。有一次,孙振启到绥中县九门口长城游览,看到一个衣衫不整的女孩拎着篮子卖苹果,走上去和孩子聊起来。女孩告诉他:母亲患了精神病,家里经济困难又没人照应,只读了两年书就不上学了。孙振启来到女孩家所在的李家堡乡政府反映情况,使这个辍学的孩子重返学校。

和孙振启一样,杨家杖子矿70多岁的离休干部张文鹏也是将爱心全部倾注在青少年身上,受到人们的称颂。张文鹏曾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,战功赫赫。离休后,老人表示要为关心下一代事业立新功。当时,矿区有3000多名青年待业,矿里无力安置。张文鹏看到他们整日在街上游逛,有些人还寻衅闹事,心里十分焦急。他找到矿务局领导,提出要办一个加工厂安置待业青年。矿务局领导非常高兴,给了他一台报废的旧机床和一辆旧汽车。张文鹏又找来退休的老技工,把加工厂办起来了,先后安置了50多名青年就业。几年来,经他安置就业的青年有600多人,还给国家交纳税金170多万元。在办厂安置青年就业的同时,张文鹏还出资聘请老师教他们学政治,学文化,自筹资金建起90平方米的教室。经过技术培训和文化补习,有32名青年考上了大学。这些年来,老人还用办厂积累的39万元资助教育事业,帮助特困生完成学业。刘英华、刘绍松姐弟俩父亲早逝,在他们上大学期间母亲又不幸病故,姐弟俩成了孤儿,面临辍学的困境。张文鹏得知这一情况后,来到他们家中,安慰说:今后你们的生活费、学费全由我负担。矿区的群众这样称赞张文鹏:求解放半生浴血奋战,育后代晚年奉献余热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